江阴血战是南明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,请问你如何评价江阴血战?
一、江阴保卫战始末。
清军攻占长江中下游的时候,发布剃发令。汉族男人历来束发盘于头顶、脑后。满族男人留辫子,把前面头发剃去。清朝限***十日之内按满族风俗剃发,甚至提出“留头不留发,留发不留头",江南到处白色恐怖。
顺治二年(公元1645年)夏,剃发令传至江阴,江阴百姓先向知县方亨***留发,被痛骂。***者痛骂这位前明进士、现清朝知县。几天后,不愿做奴隶的江阴人起来了,全城罢市,四乡农民闻讯进城啸聚十余万。秀才许用等百余人聚会文庙,挂起朱元璋画像,***演讲:头可断,发不可剃!当天下午,乡兵抓住方亨,大家共推典史阎应元和陈遇明为首领,共商守城大计。
阎应元让每户派一名男子登城守卫,其余供应茶饭,又令人把火药集中于城楼,以备不时之需。阎应元令各队义兵分守四门,亲守北门。不久,清军依山列营,重兵围江阴。清兵用炮火作掩护,用云梯攻城。清兵刚爬到城头,江阴军民站立城头,用大刀长矛予以砍杀,还不时往城下清兵聚集处扔石头、射毒箭。清军始终未占上风。斯夜,苦战一天的清兵睡熟,江阴军民用绳子系下许多人来,趁清军守备不严,挨近敌营埋伏下来。还有人四处放火去了,清营内外火光冲天,伏兵四起,清军猝不及防,死伤累累。清军从此夜晚不敢入睡,一天***时分,城头灯火齐明、鼓声震天,清军列队相迎,可等了半夜,江阴军民并未出手,才知又上了阎应元的当。连续遇到几次,清军惴惴不安。清军见强攻无效,派明降将刘良佐招降,阎应元冷笑道:有降将军,无降典史!说完,城上顿时火箭齐发,刘良佐惭愧万分逃回清营。清军先后调兵24万,围城82天,江阴城弹尽粮绝才沦陷。
城破时,在东城楼上指挥瓜阎应元翻身上马,巷战被俘,壮烈牺牲,守城军民无一投降。
此战,据说清军阵亡七万五千人,当地传说杀死清军三位王爷十八位将军,清军进城,下令“满城杀尽,然后封刀",三天杀死十七万二千人,仅五十三人幸存,江阴成“空城"。
二、意义。
A、彰显了大汉“孔曰成仁、孟曰取义"的民族精神。
我们传统的儒家思想就主张“杀身成仁",“舍身取义"。江阴百姓的义举令他们的对手也相当敬佩。这就是民族大义,民族气节,激烈着一代代中国人位卑不敢忘忧国,前赴后继去保卫国家,去维护自己的尊严。
B、激发了江南原明朝官民的反抗精神。
江阴血战可以说是南明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,全城军民拼死抵抗表面上看是对“留发留头”问题的抗争,其实更多的是对近百年来儒家思想的坚持。江阴百姓并不是不能接受王朝的更替,他们反抗的是剃发突破了儒家思想的底线。
江阴血战
1643年(弘光元年),在满清豫亲王多铎的统领下,清军兵锋直指江阴,江阴降清。而新任知县方亨循例颁布了剃发令。随后,百姓***流发流衣冠,被方亨拒绝。
对于江阴百姓的坚持,方亨万般无奈。正好趁着常州知府的公告“留头不留发,留发不留头”,强制百姓剃发。在遭到百姓拒绝后,本想派兵强制让百姓剃发,却被百姓提前发现。于是百姓推陈明遇为首,以“大明中兴”为旗号,开始反清复明。
八十日戴发效忠,表太祖十七朝人物;十万人同心死义,存大明三百里江山。——闫应元
陈明遇虽然满腔热血,但缺乏军事组织才能,便请闫应元出山相助。之后,阎应元带领江阴城祝塘少年六百人,执械入城。阎应元、陈明遇鼓励城乡义勇扼守危城,多次出城联络,都未能搬来救兵,最终坚持了八十多天后,城池被攻破,清军屠城至二十三日午后才“出榜安民”,城内百姓仅剩“大小五十三人”而已。而八十多日抗清中,江阴城内外军民共亡六万余人,而清兵亦付出了损失了近八万人的惨重代价。
对江阴血战的思考
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,君主或者朝代的改变并没有那么重要。因为中国的古老文化不管历史怎么变,其中心一直没有改变,结发右衽,诵读经典,千百年来一直如此。
而作为清***的满族统治者正是看到了这一点,为了防止自己被汉化,所以才用剃发这一制度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。
剃发看似只是普通的剃发易俗,但事实上确是对于信仰和文化的一种冲击。在今天看来,不管是明清的更迭还是剃发令的实施,可能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情。但是对于当时的文人和百姓来说,其性质就不一样了,习俗的改变不仅改变了外观,更改变了民族认同感。
我们翻看历史可以看出,不管是五胡乱华还是元蒙统一,都是以汉族为主的一种文明。尽管他们入主中原,但随着时间的发展,都被***的儒家文明所同化。因此,中国早期文化的认同,是对以汉族为主的共同居住在中华土地上的族群的认同。这种认同绵延至明末,尤其是危机四起的时候,已经演变成为了一种非常强烈的一种坚持。这种坚持已经不再是针对某个人,而是针对的一种文化和思想,更确切地说是对长期起来儒家思想的坚持。
结语
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,坚定了江阴城民反抗的决心。江阴城民与其说是为自己的头发抗争,莫如说是为了保护他们的民族认同而以命相搏。此刻的大明国已经从实体上消亡,却仍在他们的心中屹立;对于大明国的坚持延伸成为了他们对于自己汉族身份的强烈认同,使江阴城民甘心用鲜血和枯骨划出了自己和满清人的界限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3801085100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tlnmw.com/post/17607.html